欢迎您访问中出网
注册|登陆服务热线:400-668-4811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案例: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

日期:2018-04-11

1997年,台湾品牌“上岛咖啡”进军大陆市场,进入的时候,正是中国大陆消费者逐步认识和接受西餐的的时候。由于咖啡厅总给人一种很西洋的感觉,使得顾客对上岛感到新奇之余,还伴随着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带给国人一种炫耀感。缺少同行业竞争者的上岛咖啡一时一家独大,在最好的时机,抢占了巨大的市场。
短短七年时间,依靠拓展加盟店,挂着上岛咖啡招牌的门店在大陆达到3000多家。这是上岛咖啡最辉煌的时代。恋人拍拖,朋友聚会,家庭聚餐……,很多人的第一次上咖啡厅就是去的上岛咖啡。上岛咖啡先发制人,抢占独家市场,前景大好。

 
   然而,手拿一把好牌的上岛咖啡,却硬生生的甩成了烂摊子,从此江湖难觅上岛咖啡,品牌形象一落千丈。上岛咖啡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尽失口碑的呢?

注重短期利益,缺乏服务支持


上岛的成功在于它以一种正确的模式,在一个正确的时间、进入一个正确的市场。上岛咖啡的加盟模式很简单,仅仅收取初次加盟费以及后期续约费。上岛咖啡收取了加盟费用后就基本撒手不管,除了给加盟商一块上岛咖啡的金字招牌外,采取的是放养制度,既没有开店选址的调研和指导,没有中期销售的支持,也没有后期营销数据分析,缺乏创业经验的加盟商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在市场前期还没有行业竞争,加盟商生意火爆的表面遮掩了这种制度长期发展的弊端。而对于上岛咖啡的股东而言,迅速获取资金没有任何风险,经营的风险已经转嫁到加盟商那里了,至于经营行与不行,那就靠加盟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很多老板以为开这么个店,逼格高、赚钱容易、经营也轻松。但是,事实情况是怎样的呢?选址,总部并没有指导;员工培训,老早就停了;经营支持,聊胜于无;食材采购,后来放任不管。

也就是说,每年几十万买的就是一块招牌。到底怎么经营,基本全靠自己摸索。难怪刘强东曾说:“五年之内全国几千家上岛咖啡,加盟不用去选店、培训,只收加盟费。这种商业模式有违消费者利益。总部光顾着自己收钱,对于门店不了予运营支持,很多老板连本钱都没收回来,店就开不下去了。关店看起来亏的只是加盟商,毕竟品牌方该收的钱都拿到了,
而且还有大批人在加盟的来路上。可是长远看来,门店经营不好,品牌形象受损,加盟商也就越来越少了,这却是伤筋动骨的自毁前程

品牌管控标准形同虚设

在短期“加盟费”的利益驱使下,股东们肆意拓展加盟店数量。由于领先于竞争对手进入大陆市场,上岛咖啡顺风顺水地做大做强。如果再此基础上,严选加盟商资格和能力,上岛咖啡也不至于尽失一二线市场,因为有实力有经营能力的加盟商还可以纠正自身发展中市场导向,坚持原则,与总部步调一致。

然而,上岛咖啡在加盟过程中对于品牌管控标准并不重视,原来的上岛咖啡品牌定位是高端商务会谈场所,然而,缺乏指导和培训的一些加盟商为了迅速回笼 资金,看到其他行业本土化做得风生水起,就蠢蠢欲动地进行尝试。一个品牌,进行本土化经营的策略需要谨慎评估和制定,稍有不慎就会失之千里。但上岛公司并没有关注到这样的“异动”,或者说,他们也没打算“费心”来管这事。所以我们看到市场上千人千面的上岛咖啡店,不同环境不同风格不同菜谱,没有管辖和约束的加盟商,又有多少真心维护上岛咖啡的这块招牌呢?至于咖啡质量、装修风格、服务水平,上岛咖啡在盲目的扩张背后并不关心。这为上岛咖啡的下坡路埋下了更大的伏笔 。


股东自打小算盘掏空品牌

   这是导致上岛咖啡最大败笔的原因,为了迅速发展市场,上岛董事会把中国分为八个片区,并由公司的八大股东分别经营。而这每个区域的股东拥有这个区域的绝对权力中国餐饮业这个迷人生态环境所蕴藏的巨大利益,蒙住了他们的长远的眼光,为多分一杯羹打起自己的小算盘——这也直接导致了对加盟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足,使其成为一盘散沙。股东们在自己分管的商业区域内,借助经营上岛咖啡品牌的经验上创立新品牌,升级加盟模式。

   两岸咖啡、迪欧咖啡、欧索米萝咖啡、法牧牛排咖啡和UBC咖啡等与上岛咖啡在同一领域直接争抢同样的消费群和市场。迄今为止,上岛体系下的子品牌已经将近30个。这些店有的也对外号称是上岛的子品牌,但大多数情况下,八个股东中其他的七个都不会予以承认。各个股东在短期内都捞到了不少好处,但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个败笔的开端。中国烹饪协会国际美食委员会秘书长许萌曾对媒体表示,股东纷纷自行创立咖啡品牌,可以理解为他们不再看好上岛咖啡这个品牌,忽略了“管理”品牌生存的核心。

   知乎上网友对于上岛咖啡的现状一针见血:缺少了土壤、水分对于树木的支持,即使已经是参天大树,也只能孤零零的立于干涸,并等待枯萎。上岛咖啡在中国大陆的几十年发展可以说是已初具雏形,但是,这种内讧背后的系统性土壤的板结却成为这个企业枯萎的根源。品牌专家认为,一个大品牌下面发展子品牌并没有很大的问题,只要他们能够通过公关和广告宣传把母品牌的形象巩固起来,就有可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但是狭隘的私利观念使各个股东最终没有能够联合起来,上岛咖啡的末路可以预见。


内部管理失控末路态势凸显

  

   商机稍纵即逝,十年间,星巴克、COSTA等外资咖啡品牌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上岛的这种经营模式早已不是一家独秀,上岛咖啡的消费人群与星巴克、太平洋咖啡等出现重叠,但当其他品牌不断完善服务及店面管理的时候,上岛咖啡并没有调整内部管理,对比之下更加凸显了上岛咖啡的管理短板。品牌日渐西山,伴随不少门店歇业,储值卡无法兑现、消费者声讨现象在各地频繁上演,上岛商标官司缠身等负面新闻的层出不穷,上岛咖啡一二线城市颓势已然,逐渐退居三四线城市,不仅布局新疆地区,还在五六线的县级城市开店,在业内人士看来,上岛咖啡近几年始终在吃品牌的老本,没有明确的品牌规划和重新定位。在新经济时代,上岛的股东们始终欠缺一种全球视野和互利共赢的大局观。正是这种封闭的、狭隘的视野,限制了许多中国企业的长足发展。作为企业人,欠缺了一种办大企业、大品牌所应有的胸襟和眼界。专家认为,按照这个企业最初的发展态势,完全有可能走出中国的国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品牌。然而这一天已经不再到来。

   现在,咖啡行业高速扩张的年代已经过去,行业的替代者也有很多。上岛咖啡走到今天,在中国市场已经呈现末路态势了。 快跑的未必能赢,力大的未必得胜,如果上岛咖啡自己准备改写这个教案的后半部,就得从理念识别重新定位,重新出发,重新想象。

声明:凡来源标明“中出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出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出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7天内与本站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