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很多老旧小区一样,始建于1978年的北京劲松北社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由“高”变“矮”,由“新”变“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从青年变成了老人,在社区的4199户9494名常住人口中,老年住户比率高达39.6%。2018年7月,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开始沟通协商改造方案;2019年4月,劲松北社区一区、二区,全面启动公共空间、智能化、服务业态、社区文化四大类16小类30余项专项改造。

西城区白云路七号院,3年前仅有三栋六层住宅楼,共计24个单元382户,户均使用面积49平方米,建设年代为1988年的白云路七号院经历过一段停车难、违建多、设施老的日子。如今停车有序、道路宽敞、设施齐全,西侧立着一面镌刻有老子生平资料的文化墙,透露出这个距离白云观一街之隔小区的文化底蕴。

毛纺北小区建于1992年,因连年亏损,2006年,毛纺三厂改制搬迁至平谷,老职工纷纷下岗。眼见周围盖起了一处处高大上小区,毛纺北小区尽显“老态”:道路坑坑洼洼,管道年久失修,线缆纵横交错,车辆乱停乱放…

停车难,一直是小区居民的心病。建立体车库是一个好办法,向空中借地,解决停车难。改造前,白云观七号院只有53个停车位,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因此小区出现了占用消防通道、人行通道以及在街边违法停车的情况。“立体停车,成了居民一致的呼声。”北京筑福建筑科学研究院技术总监董利琴告诉记者,“但居民都提出,停车楼不要建在我家门口。房管所和社区反复做群众工作,我们的设计图改了三五遍,现场挖坑了之后还又挪了一次,最后停车楼终于落地了。”经过改造后,小区地面正规停车位55个,立体停车位26个,临时车位20个,小区车位达到了101个,数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多。

2019年元旦,立体停车场投入使用,增加立体车位140个,还配建了10个带充电桩的平面车位。

出门有电梯,停车有立体停车场,活动有老年服务驿站……除了外墙保温、楼顶防水、上下水管更换等基础项目,毛纺北小区成为北京市新阶段老旧社区综合改造10个试点小区中,唯一一个3个自选项目全部落地的小区。

老旧小区改造,既要把改造这一步迈好,还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议事委员会的基础上,6月18日,毛纺北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搭建社区和业主沟通的桥梁,组织业主共同决定小区管理事项,推进小区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