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与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政策暖风频吹,浙江省正在下一盘新能源产业的大棋。

该省在政策制定、网点规划、平台建设等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旨在擦亮“绿行浙江、有桩等你”浙江品牌。

充电建设全国前列

停充圈了解到,在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会同建设、交通、电力等部门最新编制发布的《浙江省充换电基础设施年度发展报告》显示,浙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位于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充电桩118.9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13.6万个(乡村地区3.8万个)、私人充电桩105.3万个。车桩比达1.71:1,优于全国水平。

根据浙江省印发的的公共充电网点规划,全省要形成城市 5 分钟、城乡半小时充电圈。全省规划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 17.6 万个(乡村地区5.8 万个)。

浙江优势产业链凸显

作为经济重省,浙江在停充发展战略上拥有不可多得的产业链优势,充分发挥省内产业上、中、下游作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同时呈现多环节布局,平台建设先行优势,形成独特的浙江模式。

上游为设备零部件生产商,其产品包括充电模块、功率器件、接触器、变压器、连接器等,代表企业包括斯达半导体、士兰微电子、立昂微电子、正泰电器、德力西电气、施耐德、永贵电器等;

中游为整桩制造商,其产品包括直流及交流充电桩等,代表企业包括公牛集团、万马集团、正泰安能、浙江大华等;

下游为充电桩运营服务商,主要从事充电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及互联网的增值服务。

充电桩产业上、中、下游企业数量分别约为 30 家、50 家、30 家,中游企业数量占比超40%,形成了一批具备行业竞争力的整装制造企业;同时涌现了公牛集团、万马集团等国内头部企业,其中公牛集团2023 年充电桩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约 10%,具有一定的行业引领效应。

分布区域方面,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宁波。

其中杭州聚集区以下游服务运营企业与上游IGBT研发企业为主,主要发挥互联网数字信息化带动作用与高精尖技术突破作用。

温州聚集区侧重上中游制造类企业,主要发挥标准化电气产品规模化生产作用。

为了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省内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多采取上下游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向产业链上游或往下游进行延伸。以万马集团为例,其同时涉足上游的充电模块制造、中游的充电桩整桩制造,以及下游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以及平台服务。除此之外,辉博、超翔、正华等企业也同时布局中游整桩制造和下游充电桩运营业务。

平台建设助力

与此同时,为助力桩企“优服务、减成本、提质效”、赋能车主充电“找桩快、费用省、服务优”。2023 年浙江省启动充电设施治理和监管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由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杭钢集团等单位协同承担建设。截至 2023 年底,平台初步建成统一数据底座,支撑全省各类充电基础设施接入,共接入1742 家运营商、10499个充电站、112203 个充电枪,试行接入5700 万余个充电订单,完成约 2 亿条历史数据迁入。

据此,浙江完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运作”,形成布局科学、智能开放、快慢互补、经济便捷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以及全场景丰富多彩的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浙江模式”。

接下来,浙江还将打响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浙品牌”,以县为单元打造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精品示范项目,按照“快、省、优”的要求在 11 个设区市打造充电基础设施创新样板,形成一批可看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