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乘联会的最新数据,2024年11月的公桩总量达到346万个,公桩单桩月均充电1503度,较去年11月1348度增长较好。据调查,通过自有充电桩、共享充电桩以及小区或公司内的公共充电桩充电,总体达到75%左右。
数据表明,目的地充电市场份额和充电度数持续扩大。
01、76.3%用户希望加强社区周围公桩建设
目的地停充主要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区域内,如社区、商场、写字楼、机关单位、景区、酒店产业园区等场所,构建起的充电基础设施,以满足用户在这些场所长时间停留期间的充电需求。
在佛山禅城区岭南大道枢纽站二楼,一位新能源车主选择这里的超充站,该车主对停充圈说,“旁边就是市一医院,每次来医院看病,医院的停车位很紧张,在这里停车充电,有效利用了时间,不用为找停车位焦虑,还可以免停车费。”
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主在充电时做出这样选择。
长时间停放的目的地充电很好地满足车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充电需求,车主无需专门寻找充电场所,也无需额外等待时间,停车的同时就能轻松充电,节省了时间并提升了充电效率。
更多的用户认为,不为充电额外花时间的充电行为才是效率最高的充电行为,也是最多用户选择的充电模式。实际上,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充电桩是否容易安装和能不能随时充电,在充电行为模式调查中,76.3%用户希望加强社区周围公桩建设。
02、有需求就有市场
在政策层面,国家已经在持续推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快建设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推动充电运营企业逐步提高快充设施占比。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等内部停车场加快配建充电基础设施,并鼓励对公众开放。
鼓励充电运营企业等接受业主委托,开展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统建统服”,统一提供建设、运营、维护等服务。结合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整合推进停车、充电等设施建设。
从2024年度新出炉的部分城市数据也进一步印证市场份额加大的事实。
2024年1-11月广东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9万个,充电桩份额也达到了19%。
2024年1-11月山东的公共充电桩增长5.2万个左右,安徽的公共充电桩增长3.8万个左右。北京14万个公共充电桩,今年增了1.4万个,且在平稳增长。上海也是同样情况。
深圳小度新能源CEO王金成看好目的地充电桩市场前景。他认为,充电桩技术不断进步,包括充电速度提高,设施智能化,将进一步提高充电桩的使用便利性和效率。同时,充电场站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充电桩+商品零售+服务消费等服务更具人性化,这些都是目的地停充市场的优势所在。
不过,他也提出,目的地充电站在前期的选址规划、设备选型、服务质量、运营策略方面都需要做长期打算,充电站一旦投入就要具备长期竞争力。
03、现状与难题
一方面是选址难题。城市中心场站属于稀缺资源,可供新建的场站十分有限,选址对于目的地停充运营盈利起到关键作用。
第二方面是盈利探索。目前盈利运营模式仍处于市场探索阶段,商业地产、居民社区,园区等场景,对运营企业存在较强的资金、场地、电网容量、数据资源壁垒。对于建设的高前期投入和长回收周期,可能要面临重资产和盈利模式单一的挑战,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第三方面,各运营方还处于孤岛状态。充电桩、储能设备企业属于制造业,智慧停车公司属于科技业,停车资产公司属于金融企业或者类金融机构,不同领域关联不够,导致大量目的地停车场无法有效利用。
盘活停车场,解决停前—停中—停后三大阶段的全链服务,即目的地停充全链服务,一并解决城市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难问题一直是市场痛点之一。目前各业态还在不断磨合,寻求共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