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数据,2025年2月公桩数量较上月增长7.2万个,快于去年同期64%。但在充电基础设施继续大刀阔步快速发展的同时,“补能效率”“充电焦虑”依旧是用户的核心痛点。

目前市场上给新能源汽车补给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充电;一种是更换电池。本质上都是解决充电焦虑,汽车补能效率的问题。

结合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老旧充电桩技术落后、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换电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补能方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

3月30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蔚来高级副总裁沈斐就换电模式指出,蔚来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开放换电网络,向友商提供标准的电池换电站,并与多家企业合作,预计会有更多企业加入换电网络。此外,蔚来还计划向合作伙伴开放换电站的建设,以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投资换电站,共同提升整体效益。

目前全国共有4000多座换电站,其中蔚来建设3000多座,仍有1000多座由其他企业建设,换电模式并非蔚来独有。

据了解,除了蔚来,换电模式领域有所布局和探索的企业还包括吉利汽车、广汽埃安、宁德时代、奥动新能源等。

换电VS充电模式,哪种是市场的发展趋势?

蔚来能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停充圈的采访中表示,两种模式各有优势,未来是两种模式并存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的补给,才更符合市场的需要。

为此,我们为换电VS充电的补能在效率、成本、用户体验上做一次对比。

1、效率对比

充电模式:

技术现状:目前有超充和快充技术、最近比亚迪宣布兆瓦闪充(相关新闻链接:充电正式进入兆瓦闪充时代)。快充站可实现30分钟充至80%的充电量的补给效果;但受电池化学特性限制,电量越高充电速率越慢。

用户痛点:长途出行需多次停留,节假日充电桩排队加剧焦虑。

换电模式:

颠覆性体验:蔚来、奥动等企业实现3分钟极速换电,补能效率比肩燃油车。

技术壁垒:需统一电池规格、精准机械定位及云端电池健康管理,前期投入成本高昂。

2、建站成本对比

充电模式:

基建成本低:一个10枪的快充站建设成本约五六十万元。标准化高,易规模化复制性强。

用户成本透明:电价+服务费模式收费清晰。

换电模式:

重资产困局:单个换电站建设成本可能超300万元(含电池储备),且需持续投入电池更新。

用户成本:蔚来BaaS(Battery as a Service)通过车电分离降低购车门槛和成本,但用户需承担每月电池租赁费。

3、用户体验对比

充电模式:

场景适配性:家用充电桩实现“回家即充”,但需要有固定停车位。公共充电桩普及度高,但存在存在油车占位、设备故障等问题。

电池健康焦虑:快充可能加速电池衰减。

换电模式:

无限续航:用户无需担忧电池寿命,运营商通过动态检测保障电池健康。

标准化限制:不同品牌电池规格不兼容,制约跨平台服务能力。比如非蔚来车主无法享受蔚来换电服务,形成生态闭环。

目前换电模式在商用车和B端市场(如出租车、物流车)的普及更快,而乘用车领域仍需解决标准化和盈利模式问题。

充电与换电并非零和博弈。短期看,充电模式凭借基建规模占据主流;长期看,换电模式或在高频商用领域开辟新蓝海。未来,随着800V高压平台普及,兆瓦闪充的充电模式落地,补能或将进入“10分钟快充+按需换电”的混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