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发文|充电桩行业量质齐升离不开服务优化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中国充电联盟”)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28.2万个,同比上升99.2%,增速近乎翻倍。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我国充电桩建设速度突飞猛进,但充电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布局失衡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在业内人士看来,充电桩建设既要速度更要质量,相关企业需以产品品质为核心,不断提升充电效率并完善网络布局,优化服务供给,助力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车桩协同发展态势显著
分类型看,今年1—6月,我国公共充电设施增量为51.7万个,同比增长30.6%,私人充电设施增量为276.5万个,同比上升120.8%。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桩车增量比为1:1.8。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北京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67.0%。全国充电电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河北、四川、浙江、上海、山东、福建、河南、陕西等省区,电量流向以公交车和乘用车为主,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占比较小。今年6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67.1亿度,较上月增加2.6亿度,同比增长47.3%,环比增长4%。
另外,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161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设施(充电枪)409.6万个,私人充电设施(充电枪)1200.4万个;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达到97.08%,乡镇覆盖率达到80.02%。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达549.23亿千瓦时。
整体看,上半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保持高速增长,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协同发展态势显著。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这也是我国电动汽车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基本面看,我国汽车电动化进程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前端车变多后充电需求激增,庞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带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领域总裁王志武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结构上看,近年来私家车保有量的激增带动住宅、园区大规模部署超快充桩。随着物流重卡电动化渗透率提升,拉动了大功率直流充电设备在公共场站的广泛建设,这两类需求共同构成当前充电网络扩张的双引擎。”
■超快充技术革新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充电桩行业正加速转向高质量发展。在保障数量的同时,企业正通过科技创新持续优化充电效率等技术水平,提升充电服务品质。
近年来,多家企业积极推进超快充技术革新,新产品频出。王志武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在物流场景,华为希望通过超充技术引领整个电动物流的极致效率,实现前端物流降本增收。截至目前,华为已携手客户伙伴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多个城市、130多个县域、50多条高速沿线广泛部署了全液冷超快充桩。
在提升充电效率的同时,保障充电安全性也至关重要。近年来,因充电桩引发的火灾、触电等事故频发,威胁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在此背景下,相关安全标准正持续升级。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发布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同时,企业层面也积极通过严苛的测试验证产品安全水平。“事实上,华为将原先在ICT领域积累的高严苛环境适应能力和验证能力都带入充电网络建设中。比如,我们在新疆、云南、西藏等地皆有测试场地,在高温、高寒、高尘、高湿等极端环境都进行过产品验证测试。去年9月,华为携手伙伴在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北大门内打造的珠峰超充站上线,通过持续一年的运行,设备的高可靠性也得到了验证。”王志武介绍。
■发力多场景生态布局
整体看,在需求激增以及产品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充电桩行业正迎来量质齐升的发展新阶段。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充电桩行业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挑战。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充电设施覆盖率普遍较高,而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布局仍显薄弱,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向县乡市场纵深推进,充电基础设施也需适度超前下乡。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目前国内公用桩存在利用率不足问题。当前,高速公路仍有10%服务区未覆盖,乡村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小于5%。另外,99%的充电设施仍是快充和慢充,64%的公共直流充电桩仍是750V及以下的低压桩,无法支撑下一阶段800V及以上高压超快充发展。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存在结构性矛盾。虽然一线城市充电网络已趋完善,但三线四线城市以及县域地区覆盖率依然不足。当前县域市场存在大量传统燃油运营车辆待替换,以轻卡、重卡为代表的物流车辆电动化或将成为县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驱动力。”王志武指出,“除此之外,快充与超充建设比例也待进一步完善,当前电动汽车发展正加速超充化进程,但大部分存量充电桩依然为快充,因此存量充电网络在适应车辆演进上相对滞后,这个痛点可能会在未来2—3年不断显性化。”
针对上述挑战,王志武建议,政策层面可以进一步加大鼓励县域高质量充电站点以及物流重卡超充网络的建设。同时,充电桩行业应发力多场景生态布局,以满足新能源车主在不同出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并持续加码由快充向超充演进的技术部署,避免出现充电设备刚建2—3年就面临淘汰的尴尬情况。
王志武介绍,华为结合县域发展特点,实施了多方面充电网络产业布局。“例如,由于县域电动汽车数量尚处起步期,华为针对性推出适配中小型超充站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基于华为全液冷超充主机平台,同时支持乘用车与商用物流车快速补能,会更符合县域充电场景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