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设备行业的大势是什么?

智能停车发展多年,从人工值守到取卡缴费,再到免取卡,再到无感支付,也就这些年发展速度变快了一些。什么是大势?分久必合,就是大势。当停车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当停车被资本蜂拥追逐,当移动互联网渗入到信息流不畅的停车领域,建立市级停车信息平台,汇集路内外停车信息成网络,也就成了停车场设备行业的大势。

从2015年来,诸多城市开展了路内停车智能化联网管理/收费系统建设、改造,但这些停车位数量只占城市停车位总数量二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显然不足以构建起市一级或者中心城区的停车信息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动态停车定价,诱导分流的服务。建设市一级停车信息平台,是所有致力于改善城市停车难问题城市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从2016年开始,已经启动和尝试启动的城市越来越多,其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路外停车场的信息联网。


智能停车场系统


今年以来,重庆、兰州相继出台了停车场信息联网技术标准或者规范,福建公安厅和建设厅联合发布了停车场信息联网的指导意见,沈阳也在推进联网,但截至目前,事实上在推动路外停车场信息联网的城市仅只有上海、武汉、深圳,其他城市虽然有法规有政策,但大多进展不顺。

谁出钱谁老大,没钱,即便行政强制,也难以奏效。不管政府出于何种目的,也难绕过这一道坎,即便有地方法规支持,有强制政策配合,也难以保证停车场的动态数据接入,以及数据质量。

而且,即便是深圳也并非是“理想国”——有令即从,发个文,立个标准,停车场运营方就把数据全都上传上去了,理想很美好。7月初,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停车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18-2020)》,其中明确规定,智慧停车联网项目由市政府直接投资建设,投资约8.86亿元,主要包括:智慧停车云平台系统建设项目约 0.46亿元;智慧化标准化试点项目改造约0.22亿元;公共停车场 标志标牌系统项目约 0.18亿元;全市公共停车场智慧化改造项目包预留资金约 8亿元。

这回倒有点梦想照进现实的味道。八个亿,用来做停车场信息联网改造的费用,按照去年的摸底来算,深圳的路外停车场有1万出头(私家车停车场9710个,公交车场508个、货车停车场79个),平均每个8万的费用,即便未来还有20%的停车场数量增长,平均每个停车场也有5~6万的改造费用。但现在还不清楚,这笔资金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推动停车场信息联网。

很显然,不论是政府直接以政府投资形式来推进停车场信息联网,还是以行政强制手段来推动联网,停车场联网都将是未来三到五年,智慧停车行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而且随着雪亮工程、平安城市的推进,静态停车管理被纳入进这两个维稳、治安系统中,将是大概率事件,福建省公安厅推进停车场信息联网的主要手段,就是要求各地市将停车场信息联网纳入到雪亮工程之中进行建设,从而完善车辆、驾驶人布控系统的数据。

现在来看,推进停车场信息联网的部门主要有三个,一是交通口,二是公安口,三是住建局,像深圳这样以市发改委来统筹全市停车工作的,并不多见。而公安口推动停车信息联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治安、交通管控等。


车牌识别等视频技术,包打天下?

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统计,但停车场信息采集的智能化设备,目前多是以车牌识别等视频设备为主,主流的设备企业也都是主要提供视频方案和产品。如果将停车场信息联网纳入到雪亮工程、平安城市的范畴内考虑,那么车辆进出停车场,不仅常规的信息要获取,车辆驾驶人的人脸识别怕以后也是标配数据。

科拓总经理孙龙喜认为,未来停车场出入口智能化系统将会全部普及视频监控设备,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应用于停车场的远程管控,智能运维上,就像科拓的无人收费停车场解决方案,依托大数据分析,设备第一时间可以自动监测使用情况,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进行维护。

博思高品牌经理盛力则认为,与其说是视频技术未来还有哪些提升的点,不如说视频技术还有哪些从停车场领域切入到智慧交通,再到智慧城市的点。以后的电子产品会越来越偏向于营造生态圈的模式,比如业主用了博思高科技的停车设备,可能就会顺带用博思高的智慧通道、门禁、梯控,把小区周边的电子设备整合在一起,再以社区为点,一步步推开,最终把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囊括进来,形成智慧城市生态圈。

以深圳地方标准《停车库(场)车辆视频图像和号牌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技术要求》为例,要求捕获率不低于99%,车牌日间识别率不低于95%,夜间不低于90%,还有车牌颜色识别率日间不低于90%,夜间不低于80%……在数据中心要求能实时调取出入口视频等。这样的标准是偏高还是偏低?厦门科拓股份和深圳车安科技都认为这样的要求合理,车安认为,实际上技术要求可以达到更高,但考虑复杂天气、环境等因素,就稍微偏低了一些。孙龙喜还认为,制定这类标准主要为了一些实力稍弱的厂家也能进入市场对于科拓来说,设备识别率远超过深圳标准,但作为行业标准,也不适合制定过高,否则过高的入市门槛可能会导致一些成长中的小企业无法健康发展。

标准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定的,如果市场需要更高的标准,更详细的分析数据,仍然会有部分企业能做到。人脸识别、驾驶室特征等,主要还是应用在安全防范方面,在保证用户隐私保护工作做到更加完善的前提下可以实现。

就这两点来讲,未来几年的停车场智能化设备企业,如何对待或者参与政府主导的停车场信息联网,或将影响着这个市场的整体发展。众所周知,现在提供停车场智能化设备的企业数量不少,从武汉、上海的实践来看,停车场采用智能化设备分散,是停车场信息联网的一大挑战。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去年在ITS114主办的2017’中国城市智慧停车发展高峰论坛上曾透露,上海在推进停车场信息联网工作时发现,全市统计到的近2700家经营性停车场,采用的停车场设备企业来自于120余个企业,其中市场占有率最大的5家,占60%左右。如上文所说,现在的地方标准在技术要求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一些处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但同时也导致了开展停车场信息联网工作会遇到小而散、难以顺利推进的问题。

很显然,停车场信息联网一旦能顺利推进,设备标准化,数据规范化后,部分中小设备企业将被排挤出大中城市,因为拼成本、拼服务网点,与捷顺、科拓等企业相比,都不占优势。不知道融了2400万Pre-A轮的泊链联盟,能否真正整合期中小停车设备企业,打通技术,规范数据,以在即将到来的厮杀中,也有一己立身之地。


市场机会窗口期还有多久?

那么存量路外停车场智能化改造的市场机会窗口还有多长时间?孙龙喜认为,这个市场机会窗口不会很久了。随着互联网+交通以及无人经济时代的来临,停车行业对数据对IP越来越重视,也意识到传统停车场管理模式下纯人工解决繁琐事务、收费数据堆积如山,却缺少分析入口、管理高成本低收益等问题,需要进行变革,因此,科拓股份顺应时势推出了无人收费停车场解决方案,提供多种线上线下预缴费的支付方式,快进快出提高停车体验的同时省去现金存储的冗杂,服务于管理方面,科拓的自动化无人收费取代人工收费,云端数据支撑提供专业运营服务和管理咨询,为停车管理方生成针对性的手机端报表,真正实现一站式一流AI停车场。

孙龙喜强调,类似科拓股份的无人收费停车场解决方案的优越性,决定了这类产品将很快占领市场,市场大的窗口期也就几年的时间。

盛力则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二线城市窗口期相对较短,三线以下城市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原因有二:

一是成本压力。发达城市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使用智能化设备的停车场运营成本远远低于用人成本,所以很早就开始进行停车场改造,如今改造完成并运行稳定的车场已经占据了大多数。相反,欠发达城市人力成本较低,博思高曾做过用户调查,一些停车场2000元左右就可以请到一个保安。没有成本压力,改造周期就会很长。

二是售后服务。停车场设备如果出现故障未及时解决,其影响是非常大的,轻则无法缴费,重则停车场交通瘫痪,对停车设备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我国大部分停车设备企业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售后服务完全跟不上,就难以打开欠发达城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