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的1700余个小区门禁系统集体瘫痪,涉及万馨佳园、新德佳苑等20余个老旧小区。
门禁为何突然“瘫痪”?……物业胡经理称他第一时间致电了维保企业,得到的说法是“小区门禁的维保合同已到期”。
据了解,2018年,川沙新镇政府为改善社区安全,出资与企业签维保合同,覆盖全镇2400余个门禁。起初正常,后维保费用攀升至百万级,企业维修响应迟缓,投诉多,镇政府决定2025年5月合同到期不续保。维保企业远程关闭系统后台,1700余个门禁瘫痪,居民措手不及。
川沙新镇案例折射出基层政府民生工程困境。2018 - 2025年,该镇门禁维保支出超3000万元,远超预算。“政府买单”掩盖市场机制缺失,暴露公共服务外包“重采购、轻监管”漏洞,政府采购忽视长期监管和服务质量把控致此局面。
当初门禁系统改造完成后,没有配套相应的移交机制,对设施的产权归属、管理责任归属进行明确。几年来政府越俎代疱与企业签约维保,使得门禁设施的权责始终是一笔糊涂账。决定不再续保前,川沙新镇城运中心曾召集了部分小区物业,就物业是否愿意接手目前的门禁设备并承担维保费用做过一次调研,除了几家国营物业表示愿意接手外,私营物业均表示了拒绝。
如今,只能由川沙新镇政府出面来为这1717个门禁兜底。
在此次门禁工程中,政府、物业、居民三方的权责边界始终模糊不清。物业经理胡先生一脸无奈地坦言:“门禁是政府装的,维保是政府签的,我们只负责报修,其他的事情我们真的管不了。”这种“甩手掌柜”的心态,使得设施移交机制严重缺失。
政府在完成门禁改造和签订维保合同后,既没有将门禁产权明确划归业主共有,让业主真正成为门禁的主人,也没有建立物业接管后的专项维修基金,为门禁的后续维护提供资金保障。当政府退出维保后,私营物业考虑到成本因素,集体拒绝接手门禁的维护工作,他们觉得这是一笔亏本的买卖,不愿意承担这份责任。而国营物业虽然愿意接管,但由于人力和物力的限制,仅能覆盖部分小区,这使得大部分小区的门禁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了“政府兜底”的被动局面,基层治理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涉事门禁系统采用“云端控制+本地设备”架构,维保企业通过远程服务器管理门禁权限。这种设计在降低初期部署成本的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当企业停止服务时,本地设备因失去云端授权而彻底瘫痪。相比之下,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在2024年门禁改造中采用“本地存储+模块化设计”,即使云端服务中断,居民仍可通过刷卡、密码等基础方式开门,为技术治理提供了更稳健的方案。
目前,上海市住建委正在起草《智慧社区建设标准》,明确要求门禁系统必须具备“离线模式”,即使云端服务中断,本地设备仍能维持基础功能。同时,推广“轻量化”改造方案,优先更换电控锁、对讲机等核心部件,而非整体替换系统,降低后期维护成本。